当前位置:首页 >> 园区报道

合肥“人造太阳”亮相世博会 这些“合肥造”领先世界

发布日期:2017-06-19 10:30:50     来源:江淮机电网      编辑:王杰

合肥又一项科学研究领先世界!

科学岛“人造太阳”

亮相2017世界博览会!

向世界展示“中国核聚变”研究成果 !

这是787万合肥人的骄傲!

“合肥制造”代表中国走出国门!


合肥“人造太阳”亮相2017世界博览会



最新消息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联合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共同制作的“中国聚变能源开发与ITER计划”展项在2017阿斯塔纳世界博览会中国国家馆展出。



哪些“看点”值得我们关注?


1合肥科学岛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ITER方面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2这是“中国核聚变”项目首次现身世界博览会舞台。


3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项目组承担了“中国聚变能源开发与ITER计划”展项的策展任务。


在项目方案设计、展项策划、展品制作、宣传品制作中投入了较多力量。


什么是“人造太阳”?


基本定义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建造约需10年,耗资50亿美元(1998年值)。


ITER装置是一个能产生大规模核聚变反应的超导托卡马克,俗称“人造太阳”。


主要内容


由透明互动主屏和侧屏、直径3米的LED球、直径2.4米的ITER装置模型三个部分组成。


内容包括核聚变科普、中国核聚变领域的科研技术成果及人才储备、中国在ITER计划中承担的任务及贡献、中国核聚变能源开发的历史进程等内容。


展现形式


展项以ITER模型装配图拆装动画开场,由中国聚变卡通形象“聚能娃”代表中国聚变向世界讲述“中国核聚变能源的故事”。


两个“功夫聚能娃”分别叫“聚聚”和“能能”,头上的火焰示意源源不断的能量,手持小太阳能量球,象征充满正能量,为人类带来无限能源的超级卫士。



众多“世界级”科技成果都是“合肥造”


今天,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的科技创新舞台上,合肥都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抢眼”角色。


中科大宣布“墨子号”最大新成果


6月1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合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墨子号”上天以来所取得的最大新成果,中国量子卫星实现“一步千里”!


(“墨子号”最新成果登上新闻联播)


最新成果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世界上率先成功实现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


实际分发距离超过1200公里,创造世界纪录。


此前世界量子纠缠分发距离一直停留在百公里级。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6月16日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了该成果!


《科学》杂志几位审稿人称赞该成果是“兼具潜在实际现实应用和基础科学研究重要性的重大技术突破”;


并断言“绝对毫无疑问将在学术界和广大的社会公众中产生非常巨大影响”。


这一成果由中科大教授、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组、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合作完成。


“合肥光源”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安徽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校区的校园内,有一个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系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


(“合肥光源”项目现场)


实验室内建有中国第一台以真空紫外和软X射线为主的专用同步辐射光源(简称“合肥光源”)。


合肥光源有多牛逼?


1989年“合肥光源”建成,并发出中国第一束“神奇之光”,其中95%技术设备依靠自主研发;


目前合肥光源的亮度可达普通灯泡的10亿倍到100亿倍,而光斑精度则小到0.1微米量级;


利用合肥光源,我国首次完成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太阳风离子探测器正机的实验标定和测试,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并传回首张月面图像,使我国从此迈入了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首次获得了X射线全息图样,获得一批生物样品如癌变细胞的高分辨率显微图像等......


2016年初,合肥光源重大维修改造项目通过全面验收,进入正式运行阶段,装置的性能及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升级后的光束线总体布局)



升级改造后,合肥光源首批建设完成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燃烧、软X射线成像等5条光束线及实验站;


将为我国材料科学、能源基础科学、生命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先进平台。


科大讯飞智能语音技术蝉联国际11冠


科大讯飞语音合成技术在世界上一直保持领先优势。


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历次的国内外语音合成评测中,各项关键指标均名列第一,连续蝉联国际语音合成大赛(Blizzard Challenge)十一连冠。


(【蓝科技】肖战)


科大讯飞不仅中文合成世界第一,而且英文合成超过欧美,印地语合成超过印度,并且合成效果超过一般人说话水平。


(科大讯飞人工智能亮相上海国际车展)


智能语音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


① 帘拉开、电视打开……不需要动手,运用科大讯飞智能语音技术,只需“动嘴”就能发布指令,而且还可以实现英汉口语双向翻译,粤语、天津话更可以实现“秒翻”。


② 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技术,还具有人脸和声纹识别功能,科大讯飞利用声纹识别可以将任何人说的话实时转译成郭德纲、林志玲等明星的声音。


中科大机器人“可佳”获世界杯冠军


“合肥造”的机器人“可佳”是我国首个服务机器人世界冠军。


“可佳”填补了中国智能服务机器人领域空白,被人工智能顶级杂志评为全球机器人认知两项首要技术,连续三年在国际服务机器人标准测试保持第一。


(“可佳”机器人在比赛中)


另外,由中科大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女神佳佳”,它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特有体验交互机器人平台。


合肥科技创新的4大牛逼优势


合肥是继上海之后,国家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与沪宁杭这些超、特大城市比起来,合肥无疑算是个“小个子”,合肥究竟有何优势“担此重任”?


科教资源丰富 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众多 


合肥拥有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国家和省属科研单位76个;拥有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各类高等学校60所,博士点171个。


合肥市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151个,其中国家级7个。


拥有超牛的10所高校平台:


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安徽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中国农科院合肥食品科学与营养创新研究院、中科大国际金融研究院、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热物理所合肥先进能源装备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中央研究院等。 


国内外顶尖人才汇聚合肥 


合肥强力推进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引进计划,实现了产业发展与高层次人才的良性互动。


合肥市科技局统计,去年合肥引进高层次人才300余人;


2016年,全市新建院士工作站8家、总数达 33家,博士后工作站75家;


集聚“两院”院士达86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25人、省“百人计划”专家80人;


拥有专业技术人员70.8万人、各类人才总数142.7万人。


众多领域领先 大批科技成果是“合肥造”


除了上文中所提到的科研成果,近年来,在合肥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承担“863”“973”和国家科技攻关等课题数百项,还获得了大批科技成果及奖项。


同步辐射和火灾科学研究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


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论文数多年来名列中部城市第一。


“量子通信实验”、“可控热核聚变实验研究”等5项成果7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合肥发展迅速 杀入长三角城市群


合肥以“工业立市”迎来了发展黄金时代,主要经济指标陆续进入省会城市“十强”,合肥成功实现“逆袭”。


2011年

合肥超越青岛、顺德,成为全国家电最大的生产基地,并蝉联全国四大家电基地首位。


2012年

合肥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千亿大关,成为继家电产业后第二个千亿产业。


2015年

合肥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完成1083.8亿元,成为继家电、装备制造产业后又一千亿新军。


2016年

2016年全市工业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升:新增第四个“千亿产业”。


未来合肥还有6大科技大动作


1、世界级创新之都


“十三五”合肥将紧紧围绕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高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


七大平台


建设超导核聚变中心、国家量子中心、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联合微电子中心、离子医学中心、智慧新能源集成创新中心、大基因中心


2、世界级光伏产业集群


合肥市光伏产业已拥有规上生产企业达17户,世界级光伏产业集群初具雏形。


光伏项目带动投资近百亿元,累计发电3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约8.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达22.8万吨,发电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约3亿元,光伏应用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合肥市经信委等相关部门正加紧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志在摘取“中国光伏第一城”的桂冠。


3、世界级新型显示产业集群


合肥市新站区正在积极打造为新型显示产业高度配套的特色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到2020年,新站区显示产业力争实现产值1000亿元。


“十三五”期间,合肥新站区将按照“培育龙头企业-引进大项目-完善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以更快步伐迈向产值超千亿元的世界级新型显示产业基地。


4、中国声谷


日前,“中国声谷”语音及人工智能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签约了20家企业,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


“中国声谷”是由国家工信部与安徽省政府共建的重点合作项目,是中国唯一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


近期规划用地1583亩,总体规划用地6000亩以上。预计到2020年,“中国声谷”可孵化企业一千家以上,形成完善的人工智能产业链,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5、中国软件名城


根据发展规划,合肥将全力打造“中国软件名城”,到2020年全市软件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支柱产业。


目前,市经信委正在牵头编制《合肥市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实施方案》,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软件产业做大做强。


6、中国IC之都


根据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将:


建设特色8寸线、12寸晶圆生产线,集成电路企业将超过150家,年产值达到500亿元。


实现制造业及设计业均位居全国前五,成为国内最大的面板驱动、汽车电子、功率集成电路、特色存储器、MEMS传感芯片、化合物半导体等特定芯片的生产基地。


整体上成为全国最大的非数字芯片生产基地,最终成为国内领先的、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业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国IC之都”。(霸都楼市)


分享到:0

安徽省机电行业协会微信公众号

江淮机电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