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实施制造业优先发展战略 让“合肥制造”成为支撑发展的坚强基石

发布日期:2017-10-17 13:53:31     来源:江淮机电网      编辑:whl

  江淮机电网10月17日报道 2017年9月,《合肥工作》在迎接党的十九大系列报道《砥砺奋进的五年》中,刊发了市经信委党委书记、主任李海鹰的署名文章,现全文转发如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工业战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市、制造强市、质量兴市战略,推动资源要素向制造业集聚、政策向实体经济倾斜,制造业综合实力得到新提升、工业总量跨上新台阶、产业创新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工业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十八大”时期,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连跨5个千亿台阶并迈上“万亿”台阶,工业总量连续超石家庄、沈阳,位列全国省会第9,工业增加值增速始终保持全国省会城市前列。特别是今年4月17日,国家工信部正式批复合肥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标志着我市进入中国制造“国家队”,是对合肥多年来实施制造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检验和肯定。回顾“十八大”以来工作,主要得益于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做到六个“始终坚持”。

  1 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形成工业化主导的格局。

  坚定不移地把工业作为立市之本,营造重视实体经济、重视制造业的浓厚氛围。强化工业运行、工业投资、工业融资联席会议三大调度机制,建立重点产业“十个一”推进机制,完善政策创新协同体系,形成了推动工业发展的合力。“十八大”以来,全市工业总产值每年上一个千亿台阶,年均增长11.1%;规上工业增加值2269.13亿元,年均增长12%,高于全国、全省5.3和1.4个百分点。2016年,全部工业占GDP比重达40.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2.2%。

  2 始终坚持“企业主导”,形成创新发展的动力。

  强化企业创新转型升级主体地位,2016年末,拥有规上工业企业数2466户,较2012年净增379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1189户,增加248户。2016年亿元企业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105.6%,较2012年提升了8个百分点。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形成了“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创新”的全链条,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17.1%。全市大企业实现技术中心全覆盖,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9个,较2012年增加20家,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制造业研发机构数、研发投入额、研发人员数、授权专利量占全市总量的七成,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近30%。世界最大吨位双动充液拉深液压机、全球第一款效率超过99%的商业化逆变器、世界最薄0.15毫米信息显示触控玻璃、国内首辆正向设计5人座A0级电动轿车、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双离合自动变速器、国内首台X射线口腔CT诊断机等一批创新型产品不断涌现。

  3 始终坚持“产业第一”,形成协调发展的势能。

  坚定不移地构建以战新产业为先导、高新产业和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特别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坚持“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发展思路,走好“引进、培育、示范、支持”四步棋,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新兴产业在全国确立先发优势。“十八大”期间,装备制造、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3个产业产值相继突破千亿,现已拥有包括家电在内四个千亿产业。2016年,六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1471.80亿元、年均增长11.4%,占全市64.9%,比2012年提高7.4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9.8%,比2012年提高17.4个百分点。七大战新产业实现增加值690.37亿,年均增长22.0%,2016年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1.4%,比2012年提高8.7个百分点。

  4 始终坚持“可持续理念”,形成绿色发展的共识。

  实行全社会节能预警调控和三级考核机制,出台市政府规章《合肥市节能监察办法》,创新开展“节能量交易、工业能耗监测、城市楼宇能耗监测”等平台建设,2012-2016年,连续5年完成省下达全社会节能目标任务。2016年全市单位GDP能耗0.3470吨标煤/万元,较2012年下降22.19%,年均下降6.08%。在提前两年完成省下达的“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基础上,稳妥关停马合公司冶炼生产线、坚决打击“地条钢”,对全市400户重点耗能企业全部实施能源审计。2016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0.3455吨标煤/万元,较2012年下降34.78%,年均下降10.13%。

  5 始终坚持“项目为本”,形成开放发展的局面。

  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事,市委市政府坚持集体决策、集中调度,通过建立项目投资导则、“双向约束”等制度提升项目质量。截止2017年8月,累计完成工业投资9555.3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完成5832.9亿元。京东方6代线、8.5代线和10.5代线,联宝电子,晶合12吋晶圆,康宁液晶玻璃基板等一批标志性项目相继落户投产。目前,全市存量企业中有70%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来的,提供了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量的70%、固定资产投资的60%、地方税收增量的50%。通过“无中生有”、“小题大做”,合肥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平板显示之都”、“中国家电产业基地”,正在加快建设“中国光伏第一城”、“中国声谷”、“中国IC之都”。

  6 始终坚持“融合互促”,形成共享发展的活力。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在全国率先建立“两化”深度融合政策体系,率先实施智能制造“万千百”工程,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和示范项目建设。现已建41家智能工厂和320个数字化车间,50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验收,占全国通过企业总数的4.6%。合肥新站高新区获批国家首批产城融合示范区。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当前的合肥,正在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狠抓“制造强国”、“制造强省”战略落地,推动制造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全市工业战线将继续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决践行五大发展行动,着力打造合肥制造“升级版”,以制造业提质升级支撑合肥经济迈向中高端,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分享到:0

安徽省机电行业协会微信公众号

江淮机电网微信公众号